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從球場到閨閣:明代女性的自由如何被清朝 "裹"住?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一、洪武年間的蹴鞠傳奇


明洪武十五年(1382 年)的南京秦淮河畔,一場別開生面的蹴鞠表演吸引了全城目光。16 歲的彭雲秀身著紅色褙子,足蹬鹿皮軟靴,在人群中央將皮球踢得上下翻飛。她時而用腳背顛球,時而以膝蓋控球,最後一記 "倒掛金鉤" 將球送入三丈外的竹筐,圍觀百姓爆發出雷鳴般的喝彩。

這位被文人詹同文譽為 "女流清芬" 的民間蹴鞠高手,正是明代女性自由奔放的縮影。據《太平清話》記載,彭雲秀 "挾是技游江海",足跡遍布大江南北,甚至曾在蘇州玄妙觀與男子蹴鞠隊對壘。她獨創的 "十六套解數" 中,既有 "燕歸巢" 等柔美招式,也有 "旱地拔蔥" 等剛猛技法,展現了明代女性剛柔並濟的精神風貌。




明代蹴鞠分為 "官場" 和 "白打" 兩種,前者為競技比賽,後者為花樣表演。彭雲秀擅長的 "滾弄" 即屬 "白打",強調個人技巧。

明代宮廷設有 "齊雲社",崇禎帝田皇妃曾組建女子蹴鞠隊,在紫禁城草坪上表演 "一簇彩雲飛便停" 的絕技。

考古發現,明代女性墓葬中極少發現纏足痕跡,山東廣饒明代人骨研究證實,當時纏足率遠低於清代。

二、從金蓮到殘疾:纏足的異化之路

1. 五代起源與元代萌芽

纏足始於五代南唐,宮嬪窅娘為取悅李煜,用帛纏足成新月狀,在六尺金蓮台上翩翩起舞。但此時纏足僅限於宮廷娛樂,並未形成社會風氣。元代雖有漢族女性效仿,但蒙古統治者對纏足持排斥態度,《南村輟耕錄》記載:"近年則人相效,以不為者為恥也",顯示纏足尚未普及。

2. 明代的矛盾與松動


明代初期,纏足仍屬小眾。《金瓶梅》《三言二拍》等小說中,女性角色多為天足,潘金蓮 "尖尖金蓮" 的描寫實為後世篡改。但隨著程朱理學的強化,纏足逐漸被賦予道德意義。萬歷年間,山西大同出現 "賽腳會",女性以小腳為美,甚至衍生出 "香蓮品藻" 等畸形審美理論。

3. 清代的全面失控

清軍入關後,滿族統治者多次頒布禁纏令:

1638 年,皇太極明令 "滿人不許仿效他國衣帽,女子不可纏足";


1660 年,順治帝規定 "抗旨纏足者,其夫或父杖八十,流三千裡";

1664 年,康熙帝重申禁令,違者 "枷號一月,責四十板"。

然而,這些禁令遭到漢族士紳的強烈抵制。江南文人將纏足視為 "華夏文明" 的象征,甚至編出 "不纏足是蠻夷" 的荒謬邏輯。康熙七年(1668 年),因天下大旱,官員以 "纏足禁令觸怒上天" 為由奏請弛禁,康熙帝被迫妥協。此後,纏足之風愈演愈烈,至乾隆朝達到巔峰,"三寸金蓮" 成為漢族女性的身份標識。

文獻證據:

清代《香蓮品藻》將小腳分為 "五式九品",如 "蓮瓣"" 新月 "等,甚至發明" 金蓮杯 " 飲酒的陋習。

18 世紀西方傳教士記載:"中國女性為纏足忍受劇痛,甚至導致骨折潰爛,但仍以小腳為榮"。

光緒年間,直隸(今河北)地區女性纏足率超過 90%,而江南地區僅 30%,客家女性幾乎不纏足。
點個贊吧!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    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,等著您的高見呢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2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32 秒